
当前位置:首页>日本横河YOKOGAWA

436101记录仪
型号 |
后缀码 |
说明 |
|
436101工业记录仪 |
|
μR10000 1 笔记录仪 |
|
436102工业记录仪 |
|
μR10000 2 笔记录仪 |
|
436103工业记录仪 |
|
μR10000 3 笔记录仪 |
|
436104工业记录仪 |
|
μR10000 4 笔记录仪 |
|
436106工业记录仪 |
|
μR10000 6 打点记录仪 |
|
语言 |
-2 |
英文 |
|
-3 |
中文 |
||
选件 |
/A1 |
报警继电器接点输出2 点*1 |
|
/A2 |
报警继电器接点输出4 点*1 |
||
/A3 |
报警继电器接点输出6 点*1*2 |
||
/BT1 |
批处理功能 |
||
/C3 |
RS-422A/485 通讯接口*3 |
||
/C7 |
以太网10BASE-T接口*3 |
||
/CC1 |
校正功能 |
||
/F1 |
FAIL/记录纸终了检测、输出*2*3*4 |
||
/H2 |
压紧式输入端子*7 |
||
/H3 |
无反射玻璃门 |
||
/M1 |
运算 |
||
/N1 |
RTD:Cu10、Cu50 输入 |
||
/N2 |
通道间绝缘式RTD仅打点式*4 |
||
/N3 |
RTD:Pt50;TC:PR20-40,Platinel |
||
/P1 |
24VDC/AC电源 |
||
/R1 |
遥控 |
||
*1 /A1,/A2,/A3,/A4 以及/A5 不能同时选用
*2 /A3和/F1 不能同时选用仅对μR10000 *6 /C3和/C7 不能同时选用
*7 /H2和/N2 不能同时选用
其他产品技术知识:
温度记录仪的发展历史:
温度记录仪 是测量物体冷热程度的工业自动化仪表,一般的温度测量仪表都有检测和显示两个部分。
最早的温度测量仪表,是意大利人伽利略于1592年创造的。它是一个带细长颈的大玻璃泡,倒置在一个盛有葡萄酒的容器中,从其中抽出一部分空气,酒面就上升到细颈内。当外界温度改变时,细颈内的酒面因玻璃泡内的空气热胀冷缩而随之升降,因而酒面的高低就可以表示温度的高低,实际上这是一个没有刻度的指示器。
1709年,德国的华伦海特于荷兰首次创立温标,随后他又经过多年的分度研究,到1714年制成了以水的冰点为32度、沸点为212度、中间分为180度的水银温度记录仪,即至今仍沿用的华氏温度计。
1742年,瑞典的摄尔西乌斯制成另一种水银温度计, 温湿度记录仪 以水的冰点为100度、沸点作为 0度。到1745年,瑞典的林奈将这两个固定点颠倒过来,这种温度计就是至今仍沿用的摄氏温度计。
早在1735年,就有人尝试利用金属棒受热膨胀的原理,制造温度计,到18世纪末,出现了双金属温度计;1802年,查理斯定律确立之后,气体温度计也随之得到改进和发展,其精确度和测温范围都超过了水银温度计。
1821年,德国的塞贝克发现热电效应;同年,英国的戴维发现金属电阻随温度变化的规律,这以后就出现了热电偶温度计和热电阻温度计。1876年,德国的西门子制造出第一支铂电阻温度计。
国际现代通用的温标是1967年第13次国际权度大会通过的 ,1968年国际实用温标。它以13个纯物质的相变点,如氢三相点,即氢的固、液、气三态共存点(-259.34℃);水三相点(0.01℃)和金凝固点(1064.43℃)等,作为定义固定点来复现热力学温度的。
本安防爆是什么?
用途:电器或设备防爆类别
解释:通过控制设备本身能量水平,使其在正常工作或故障条件下均低于点燃爆炸性气体的临界条件,不至产生火花或低于点燃爆炸性气体的温度,而不是通过其他方式屏蔽或阻拦。
相关概念:
1.本安型点燃保护方式
欧洲标准EN 50 020中包括了设计和检验这类电气设备的特别条款,它们以本安型点燃保护方式应用于爆炸性中。
与其它方式不同,本安型点燃保护方式涉及的不仅是单个设备,而且涉及整个本安电路如果在一个电路中不会由于火花或热效应而点燃爆炸性环境,则称该电路为本安型电路。
在本安型设备中,必须采限合适的措施,保证将能量限制在很小的程度,而不臻点燃爆炸性环境(包括出现故障的情况)。本安型设备中的所有的电路均设计为本安形式。这些设备根据它们的防爆等级允许直接用于相应的危险区域中。 附属电气设备既包含本安电路也包含非本安电路。通常情况下它们被用于安全场所,但连接线都进入危险场所。所以附属电气设备也必须符合上述的防爆等级,即一个与区域0中的传感器或执行器相连的附属电气设备,必须是防爆等级1的设备。